鄒 族 起 源    回上頁

 

起源傳說一:

傳說有大洪水,祖先和動物跑到玉山,過了幾天,祖先放了一鳥,鳥飛回來腳濕濕的,祖先知道水並沒有退,過了幾天,祖先又放了一隻鳥,沒多久鳥回來了,腳濕濕的還有一些泥土,祖先知道有一些地方的水已經退了,過了幾天,祖先又放了一隻鳥,就再回來了,祖先知道水已經全退了,鳥就築巢不再回來,祖先就高興的下山了。

起源傳說二:

哈莫大神(hamo,nivnu女神)降臨玉山(patungkuonu),造了"人類"(cou)的祖先、與野獸萬物共居玉山。其後人口繁殖,土地狹小,於是下山,尋覓耕地獵物。不幾洪水氾濫大地,唯玉山幸未淹沒,人類和動物皆逃回玉山,待洪水退卻,復又下山遊耕逐獵,以迄於今。太古時期洪水發生之際,人類、山豬、猿、鹿、羌等一起度日,但熊和豹逃難到別處。數年之後,洪水退去,人類和動物分散四方。此時兄弟將弓一分為二,弟弟持弓的下半部,兄持弓的上半部。兄言有難之時相助,就離去往北方,弟弟則留在原地,成為鄒族的祖先,子孫居住在台南和二水之間的山區。

Anguana山是南鄒族的發祥地。上古時期洪水發生時,人類逃入該山,而在洪水退去後,移居南鄒族地域,成為Kanakanavu的祖先。移動順序如次所傳:Anguana山→Naturusa溪→MumuruTaniutsuNaubanaMangacunTanganua

Kanakanavu群更向南之處,居住著Saarua群,該群曾有前往平地的事情。當時依杖取得而帶回的附根阿勃勒樹(南鄒語rakarishi),在Ngani社和Paiciana社的分界處有一株。據說此花一開,就開始小米二年祭。的上半部。兄言有難之時相助,就離去往北方,弟弟則留在原地,成為鄒族的祖先,子孫居住在台南和二水之間的山區。

相關網站:http://digimedia.nmns.edu.tw/theCou/html/01/main01.htm

鄒族考古遺址:

史前鄒族的文獻只追溯到三、四百年前的荷蘭人時期。然而經由考古學家的田野發掘研究,史前的阿里山地區居住著紅陶Yingiana早期(距今約3800年),和紅褐Yingiana晚期(距今約200年)文化人。其中Yingiana的絕對年代最晚至距今兩、三百年前,與現代鄒族的口述歷史年代可以直接銜接。歷史雖然沒留生活下任何記載,但是史前遺址出土的遺跡、遺物都可反映當時當地的人類生活情形。

相關網站:http://tes.nmns.edu.tw/New/PubLib/NewsLetter/175/05.htm

史前Yingiana文化人

Yingiana早期文化人早在距今3500年前,他們活動的地點至少包括達邦村的YingianaTfuya(特富野),以及最近發掘的茶山村Taipicana1號遺址。

Yingiana,還是僅在此進行短暫的狩獵或採集,他們的生活用具已知的只有繩紋陶和斧鋤型器兩種。其中陶器與平原地區的細繩紋紅陶相似,是人們從平原地區帶來山上,或是在當地採取陶土燒製而成。屬於Yingiana晚期文化人的遺存已有許多重要發現,目前已確定的遺址近五十處。我們分別從聚落型態、埋葬風俗、生業型態、工藝技術來復原當時人類的生活情形。

相關網站:http://raid.lcjh.tpc.edu.tw/t453/w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