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小知識  高山嚮導 謝玉婽

近來登山活動已成為盛行的全民運動,越來越多人走出戶外,投入山野、林間。加上政令開放,連攀登百岳大山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祇要有顆赤子心,對山的愛好及認知後,山 -- 就在那兒、幻化成各式容顏,張開雙臂等著大伙的到來,共饗山林盛會。

本會成立至今十餘載,會裡高手雲集,各種專才英雄備集,大小型活動均有辦理經驗,足跡更遍及各名山大系,卻無有效歸類建檔,而未發揮其實質功效,甚為可惜。日前曾因尋找相關資料而上網、發現許多社會團體已將資料電子化、數位化,提供給山友查詢,甚至是即時訊息¼¼。不禁為登山人的泱泱胸襟而佩服,希望未來能朝此方向努力,為安全登山者盡一己棉薄之力。集結多年登山經驗和網路資訊,將收集到的訊息,就個人覺得重要部份整理如下,僅供參考之用,也在此一併感謝提供訊息的山友網站,因為您們的用心使岳界更溫馨及美好。

一、背包

一般背包只適用於平地健行,如安排有要過夜行程,則大型背包為最佳選擇,容積因個人訴求而異,一般而言60公斤就足夠。目前,市面上符合人體工學的產品不勝枚舉,最好多做比較試背,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背包。打包時輕的東西放下面,而重的放上面,因為登山時,身體往前前傾,重物在上,腳步容易踏穩,可感覺到東西重量。可利用腰帶,讓腰部分擔重量,不使重量集中於肩膀。衣服和睡袋在下,食物在中,裝備在上,易碎物品可用報紙包住,放於上方,易濕物品用塑膠袋包住,防止受潮。東西放好之後,別忘了背背看,左右兩邊重量是否相等。

二、登山鞋&襪子

登山靠的就是這雙腳,為它選擇一雙合宜的鞋子是每個登山者應有的認知。一雙適宜的登山鞋不但可以保護您的雙腳, 甚至可以減少足部疲勞及運動傷害,並增加山野活動能力。登山鞋的設計多樣化,除了注意運動功能性之訴求外,更重要的是減少運動傷害。雖然登山可以不必跟別人一較長短,但對於登山安全及運動傷害之預防則是個人切身的問題,所以攀岩要用岩鞋、走溪谷要用溯溪鞋、冰雪地要用雙重鞋,一般登山、健行則使用輕型登山鞋或多用途登山鞋。以下僅就傳統鞋、輕型鞋及雙重鞋作介紹。

(一)一雙好的傳統鞋應計具有下列特點:

◎高度適中的鞋筒(約13~19公分之間),對於踝關節具有學協助支持及保護的功用,使其在崎嶇的山路上不易扭傷。過高的鞋筒並不能夠給予足踝更多的支持作用,反而會過度限制它的活動:過低則無法提供足夠的保護及支持作用。

◎具有中層鞋底設計,可達到吸震及絕緣的效果。

◎具有長短適度的半硬式鞋跟支撐定型鐵心(或鋼板),定型鐵心的長短及硬度必須視鞋子的用途而定,對一般健行、登山、賞雪或岩礫的路面而言,選擇一雙半長式(半硬底)的鞋子比較適當,因其鞋尖仍可適度彎曲,行走時比較舒適。而技術性的雪地攀登或艱難的山區路線,則必須選擇全長式(全硬底)的鞋子,這種鞋子雖然不良於行,但當您作前爪攀登(冰攀)或立於窄小的岩石立足點時,它可以減輕足部疲勞。

◎鞋口要夠大,甚至於在鞋子受凍、受潮後仍能穿脫自如。

◎鞋面車縫線儘量減少,以避免雨水滲入。

◎鞋舌和鞋子之間有連接一體成形,可防止水滴或雜物侵入。

◎鞋面較易磨損的部份,如鞋尖、鞋跟需有二或三層皮革或纖維材質。

◎配合冰爪使用的鞋子,其鞋尖腳趾及鞋跟腳踵的部份需有強化設計(鑲入半月型襯蕊),可減少由於冰爪帶束縛所造成的不適,並適於在雪中踢踏出步階。在一趟登山的旅途中,我們可能遇到碎石坡、岩礫、森林、灌木叢、溪流、沼澤雪地等多樣化的地形,或必須長途跋涉等。於是我們可能需要一雙多用途的登山鞋,傳統皮革登山鞋是不錯的選擇;但是所謂的多用途,大都是在各種互相抵觸條件折衝下的產物,這可能會造成每樣都有點適合但也可能是每樣都不是很適合。

(二)輕型登山鞋

隨著製鞋技術改進,逐漸發展輕型登山鞋,此型鞋子是由皮革、尼龍布或(Gore-tex)等製成,其重量約為傳統皮革登山鞋的1/2~1/3(約1.1~1.5公斤),適用於非雪期之一般地形及長程縱走。大致上此種型式的鞋子其鞋面和鞋底是膠合而非縫合,選擇輕型鞋時一樣要注意鞋筒的高度是否足以保護足踝;鞋尖、鞋跟及易磨損部份有無加強保護設計;是否具有半長式的鞋跟支撐定型鐵心、中層底及Vibram-type鞋底。

輕型鞋的透氣性最好,但防水性及耐久性則較遜於傳統鞋,為增強防水性可選用Gore-tex輕型登山鞋,或在登山鞋的尼龍布上噴灑「防潑水劑」。此型鞋子在使用上堪稱輕便舒適,適應新鞋的時間較短,新購入的鞋子幾乎可直接用來從事長程登山縱走。由於以上的各種優點及豔麗的外表,使得輕型登山鞋在許多場合得以超越笨重的傳統鞋與防護能力不足的雨鞋,而成為一種較容易被接受的登山鞋。

(三)雙重鞋

雙重鞋又稱為雙層鞋,事實上也真的是兩雙鞋子套在一起。原先設計供技術性冰攀之用,然而事後發現卻有許多喜好冬攀的人也採用它。原來它在雪地上可以對雙腳提供絕佳的保暖效果,減少凍傷的發生。最早的雙重鞋其內外靴也都是以皮革製造,近年來外靴改採塑膠製防水性極佳;因此內靴得以保持乾燥達到足部保暖的效果,而且當內靴汗滋時可以取出風乾。至於內靴之材質則呈多樣化,事實上雙重鞋的等級區分大都是取決於內靴的保暖程度。雙重鞋的外靴十分堅硬,不會因長年使用而變形。所以在選擇時必須非常合腳,否則容易造成危險。選鞋時要確定是否壓迫腳,並注意在高山地區由於氣壓的關係腳的尺寸會稍大於平地。另由於雙重鞋相當堅硬,足踝能活動的空間很小而且保暖效果極佳,並不適合一般登山之用。

(四)登山鞋的選擇

選鞋時第一要考慮使用場合,然後再去考慮種類、材質及合腳等問題,穿著不合適登山鞋,可能使原本很愉快的登山活動變成一種折磨,甚至於無法走完全程,故選鞋不可不慎。一雙您在店裡試穿即不太合適的登山鞋,不要期望回家穿幾次後會變得合腳。不論您採用傳統鞋、雙重鞋或輕型登山鞋,選定型式後一定要試穿並走一走看看是否能合腳,再好的登山鞋不合腳的寧可不要,千萬不要勉強。尤其是進口的登山鞋有很多是屬於狹長鞋型(由於歐美人士的腳型大多比東方人狹長),這對大部分的東方人是不適合的。

試穿是選鞋的重點,穿著和登山時相同的襪子去試穿鞋子,且切記如果您打算採用鞋墊或防水襪套之類的東西,也要在套量鞋子時同時使用。穿上鞋子後等待數分鐘,使襪子有足夠的時間在足部周圍壓縮,然後感覺是否有縫合、皺摺處使腳部不適、或鞋子是否對腳跟腱(阿基里斯腱)造成壓迫。一雙合適的鞋子,穿起來腳跟和鞋跟剛好吻合,腳趾還有足夠活動的空間,而且繫緊鞋帶站立在15度的斜坡面上腳板往前滑時不會擠到腳趾。另一種測試的方法為:腳趾往前頂到鞋尖,腳跟與鞋跟間應尚餘有一指幅的空隙。鞋子如果太小會影響血液循環。造成足部冰冷,甚至凍傷;而太大則會因磨擦過度而起水泡。對大多數的人而言,經過一天的活動之後會稍為膨脹,所以在傍晚量鞋子最佳。假如您在選鞋時,遇到一雙稍大而一雙稍小,則不妨選較大那一雙,因為多出來的空間可用厚襪子填補,而且在長時間使用後,由於鞋尖部份向上彎曲,鞋子長度會縮小半號。

(五)登山鞋的使用

正確的使用才能發揮裝備應有的功能。登山鞋的使用由鞋帶的綁法開始,繫鞋帶地方一般分為D型環(水平部)及勾釦(垂直部)兩部份,這可配合上下坡做兩段式綁法。所謂的兩段式綁法就是先將鞋帶在D型環交叉穿行並適度調整鬆緊後,先打一個平結固定之;然後鞋帶繼續交叉穿行勾在勾釦上,最後再打蝴蝶結固定之。至於勾釦部份鞋帶之鬆緊則視地形而定,上坡應放鬆以免足踝束縛太大防礙活動;下坡則要綁緊以免腳趾衝擠到鞋尖,造成腳趾黑青。所以,穿鞋時繫在D型環部份的鞋帶只要綁一次就好了而繫在勾釦部份的鞋帶則視地形做機動性的調整(其實勾釦的設計本來就是要讓使用者方便調整鞋帶的),新購入的登山鞋不應立即穿去從事長程的登山活動,免得萬一在山上有任何不適而留下痛苦的回憶,尤其是傳統皮革登山鞋及雙重鞋更要注意。由於皮革具有記憶性,皮製的新登山鞋大都需要50~100公里的跋涉方能定形,也就是新鞋買來必須先走郊外等短程活動中使用一段時間,讓鞋子慢慢完全適合穿它的腳丫子。另外在使用初期,鞋舌一定要拉平放正,一段時間後正置的鞋舌便不會再隨便跑開,如果初期不去注意,則一經定形後再也無法改變其扭曲的樣子。預防重於治療,對於任何傷害皆然。行進時如果感到腳部有不適的磨擦及灼熱感,應立即脫鞋檢查以免長水泡而妨礙行動。對於水泡的預防可在較易磨擦的地方先行貼上藥用透氣膠帶;若水泡已生成則可使用「人工皮膚」直接把它貼起來(從前大都是使用消毒個的針予以刺破擠出積水,並留一段線或頭髮在水泡處,然後再以消炎粉或優碘消毒蓋上紗布避免再磨擦)。要找適合足部的襪子,穿著不合適的襪是造成起水泡及長繭的原因之一。夏天穿棉質,以利吸汗;冬天則是選擇100﹪的毛製襪子才能保暖。不穿新襪子登山也是要注意的。冬天也可把毛質襪子穿在外面保暖,裡面則是穿上棉質以利吸汗。另在登山之前一定要記得修剪腳趾甲,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困擾。高溫比雨水更容易使皮革受損,被雨淋濕的鞋子千萬不要企圖用火烤乾或太陽曬乾,因為皮革是最怕熱的,任何我們可以感到微燙的溫度即會對皮革造成損害,最好是塞入報紙讓它自然陰乾就好。另外有些登山鞋的鞋面與鞋底採用膠合的,一經火烤可能造成黏膠劣化使得鞋面與鞋底分開,那就更慘了。

綁腿(或鞋套)是登山鞋的重要附屬品,不但可以防止樹枝、砂石等雜物掉入鞋內,也可以防止雨水及冰雪由鞋口滲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收束褲管,走起路來毫無牽絆,輕便十足;另外它也使得襪子及褲腳較不易髒。許多人認為打綁腿會造成腳部悶熱而不願意使用,但衡量其利弊得失仍然是值得使用。目前市面上有Gore-tex材質的綁腿可以改善這些缺點,但價格較為昂貴。

一般而言鞋底較鞋面容易磨破,有些高品質鞋子可以更換鞋底,然而換上新鞋底會使鞋子尺寸稍為縮小。

(六)登山鞋的保養

經由適當的保養,一雙好鞋子可以持續使用多年。鞋子的保養從新鞋開始,當新鞋購入時,最好先在鞋緣車縫處塗上線臘,並在皮面上塗擦保革油,或在尼龍布上噴「防潑水劑」。而在每次使用之後一定要作清潔及保養的工作。凡是皮革製品用水洗總是不太好,登山鞋最好也是用刷子清潔就好,如果沾有泥巴應趁泥巴未乾之際用少量的清水把泥巴刷掉,用水清洗後請記得將報紙塞入鞋內,並置於通風處自然陰乾。不要在高溫處烘烤或存放鞋子,這不但會損及皮革並且會對鞋緣縫合處和鞋底接合處造成傷害。陰乾後的鞋子應立即保革油作保養,以免皮革過於乾燥而龜裂,失去其柔韌性或甚至縮短其壽命。

鞋子會滲水之處有鞋口、皮革本身、車縫處。鞋口的滲水可由穿上綁腿來防止,皮革及皮面車縫處可用保革油及線臘來達到防水效果。保革油可分為油質與矽臘質兩大類,通常油質的保革油滲透性較強,塗太多會造成皮革軟化鞋身變形。除非該登山鞋有指定的保革油,否則還是使用矽臘質的保革油較保險而且其防水性亦較佳。塗保革油之前一定要先清潔乾淨並陰乾,如果水分殘留在皮革中便塗上保革油,結果水份無法蒸散出來日後皮革可能會發霉腐爛。塗保革油時要用手指慢慢推磨使油脂滲入皮革,這種工作必須有耐心的重覆數次,千萬不要為了省事用吹風機加速皮革吸收油脂的速度,請記得高溫是皮革的大敵。對於隻重鞋的保養則較簡單,只要在使用之後取出內靴以溫和的肥皂和清水洗淨、陰乾;然後清除或清洗外靴內外之雜物並陰乾即可。

(七)登山鞋與雨鞋

台灣登山的雨鞋文化可淵源流長,自然有其特殊的背景。登山鞋與雨鞋間孰優孰劣完全視個人的見解及使用習慣而定。台灣登山啟蒙之初,伴隨登山前輩出入原始山區的原住民大都穿著雨鞋,其勇猛的形象有時會造成錯覺,以為雨鞋很好用,其實我們該想一想想他們的腳和我們的腳是不一樣的。然而當在經濟環境不太好的情況下;當您在山上淋七天雨之後;當您所走的路都非常泥濘時,此時與其使用一隻不太好的登山鞋還不如使用一雙雨鞋,相信會同意我的看法,因為雙腳溼冷不但會加速消耗體力,無形中也會減損登山能力,造成危險。由於雨鞋所具有的方便性、防水性及經濟性實在不是一雙普通的登山鞋可比擬的,這使得許多登山者起而模仿之。逐漸傳開後,造成一股無法阻擋的雨鞋文化。

雨鞋既然有這些優點那我們為什麼還要用登山鞋呢?這可由登山鞋的結構來解釋:登山鞋的鞋筒要高以便保護足踝,具有中層底可以吸震及絕緣,鞋底必須使用防滑材質;半硬式或全硬式的鞋底可以減少足部疲勞;皮革本身即具有透氣性,以週詳的保養來增強防水性(或選用Gore-tex材質)。這些設計無非都是朝向穿著的舒適性、省力性及對運動傷周的減免,尤其是對運動傷害的減免,可由人體運動力學中的能量反彈來看。若是穿著雨鞋背負重裝,則我們往前踏出的每一步其反彈回來的力量都必須由足踝、膝關節及腰椎來吸收,或許您的雙腳目前很強壯可以應付自如,但日積月累仍然可能會影響您的豋山壽命,如果您穿上一雙好的豋山鞋情況就不一樣了,雖然不敢說可以完全吸收這些反衝力以避免運動傷害,但對於運動傷害之減少絕對是可以肯定的。另外對於誤踏獸夾等強大外力侵入之保護,雨鞋顯然是不足的。雖然在台灣禁止打獵,但實際上在人跡罕至的山裡仍有不少的獸夾在等著您,這也不能不注意。一般只有在「不背負重裝」的情況下才可能穿雨鞋,除了注意行進路況外,最重要的是不要在背負重裝的情況下在山上跑、跳。背負重裝跑、跳對腳所造成的傷害相信很多人都已親身經歷,不用多加解釋,只是希望以後大家在登山時都能有所警惕,最後提醒您登山是屬於耐力性的活動不必衝不必跳,一步一步走總是會到達目的地的。

三、衣物

在戶外活動時身上穿的衣服要能夠保護自己不受天候變化的影響,因此選擇的時候應重視衣服的功能性而不是各種衣服的樣式和顏色,在選購之前應該先想好您的個人需求程度、使用範圍,以及使用者的耐寒程度,以最經濟的價格選擇適合的服裝。為了應付大自然的多變天氣以及排除因戶外活動所產生的大量汗水,國外的戶外活動者發展出一套「三層衣服」的戶外活動衣服穿著概念,利用此套理論來應付各種天候的變化以及各項戶外活動的實際需求,以下敘述就是關於「三層衣服」的應用概念,希望可以對各位從事戶外活動,甚至一般日常生活都能適用。

(一)【排汗層】:基本層(BASELAYER

內衣主要用途是保持維護皮膚表層的乾爽,不悶熱,因此主要注重的功能就是衣服的排汗性,能夠迅速將溼氣及汗水排到內層衣服表面,使得汗水不會直接在皮膚表面蒸發,造成皮膚表面溫度因水汽蒸發吸收熱量而降低。

另外通風性要良好才不悶熱,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選擇不同領口的設計,目前設計有分為拉鍊式「zip」、V領、圓領三種。

(二)【保暖層】:中間層(MIDDLELAYER

中間層服飾應能聚集衣服內之空氣層以達到隔絕外界冷空氣與保持體溫的效果,聚積的空氣層越厚保暖的效果也越好,也因此穿幾件輕而寬鬆的衣服會比單一件厚重的衣服來得保暖,因為前者穿法的空氣保溫層較厚。

以材質而言,可以分為自然材質和人造材質兩種,自然材質以羽毛衣最為大家所知道,由於羽毛膨脹起來能捕捉到極多的空氣,所以能夠有極佳的保暖效果,但是它的最大缺點就是不能碰水,一旦羽毛濕掉就不具任何保暖效果,而且穿起來有點像企鵝,對比較注重外觀的使用者來說,可能不太適合。

人造材質中目前最為流行的是美國專利註冊的「POLARTEC」,保暖性佳、觸感輕柔、微濕的情況下仍具有保溫效果、快乾,適合台灣潮濕悶熱的亞熱帶氣候。根據保暖程度差別,「POLARTEC」有厚薄等級之分,從最厚的300系列、多用途的200系列到柔軟輕巧的100系列都有,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的使用需求選擇適合的衣服,不過它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抗風(也是人造刷毛織品的缺點),必須配合抗風性的衣服使用才能感受到刷毛織品的保暖性。

(三)【阻絕保護層】:最外層(OUTERLAYER

外層服飾最重要的是隔熱、防水與防風的功能,除了能夠將外界惡劣天候對身體的影響降到最低之外,還要能夠將身體產生多餘的熱量排出體外,避免讓水蒸汽(汗水)凝聚於中間層浸濕背部,使得隔熱效果降低無法抵抗外在環境的低溫或冷風。目前最好的莫過於同時具有防水與透氣功能的衣服,一般市面上的防水透氣衣服,在經過「乾燥靜態」的環境下測試,結果都大同小異相差無幾。但是很少人會注意到在「潮濕動態」的環境下,也就是在實際的戶外活動環境下,各種防水透氣材質的防水透氣功能的差異性是很大的。因此在選購具有防水透氣功能的衣服時,應考量到使用者的實際使用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衣服!

四、步行方法

長時間步行避免疲勞的要領:步幅放小,配合呼吸以同樣節奏速度走路,避免慌忙,,不求快速,也可在口中含食榶飴之類,以增加體力。

上坡路段行走要領,採用步幅較小為佳,最好行「之」字行慢慢前進。

下坡路段行走要領,避免走捷徑、下坡路行進時,如果破壞原來走路的節奏,很容易跌倒受傷。尤其千萬不可奔跑,不但自己容易受傷,也會把石頭踢下,造成隊友受傷,或引起巨大聲響,嚇跑鄰近的野生動物。下坡路段因慢走,整個腳底貼近地面,要把鞋帶繫緊。以免腳尖撞到鞋頂,弄傷指尖。彎曲膝蓋,重心落在兩腳上,慢慢下坡,可避免膝關節受傷。

五、休息時間

因個人或團體體力情形加以評估。大概平地走50分鐘,就休息10分鐘,上坡段走30分鐘,就休息10分鐘,休息時間不宜太長。不必直接坐在地面上,可坐在石椅或枯木上,血液不會完全降到臀部。休息時和出發前,做些輕微的屈伸運動,幫助身體活動。冬天休息時,不可讓身體轉涼,避免在風大的地方,且多添加衣物。

六、登山須知

登山最不可饒恕的,就是讓別人冒著生命危險來救你,

氣溫在高山上會因高度增加,而有明顯的變化。一般來說,高度增加100公尺,溫度下降0.6度。山上風速,每上一公尺,體溫就降一度,所以在山上一定要注意溫度變化。

以下為幾種急症時簡易處理方法:

(一)高山症

症狀:耳鳴、頭痛、呼吸急促、嘔吐、食慾不振、發燒。

預防方法:體力不透支,避免出汗過多,多休息,但嚴防著涼。

急救方法:多休息,服用鎮定或解熱劑。

(二)失溫

症狀:感到寒冷、臉色發白、四肢冰冷而有劇烈而無法控制的顫抖,失去意志。

預防方法:在低溫環境下,衣服潮濕立即更換,保持乾爽。

急救方法:離開低溫環境,移入溫暖屋內或帳棚內,脫掉潮濕衣物,注意保暖,患者清醒時可餵食熱飲料,切忌喝酒,不要按摩,也不鼓勵患者運動。

(三)休克

症狀:呼吸急促、顫抖、嘔吐、臉色發白

預防方法:保持適當體溫,將患者躺平,頭比腳低,不要強迫喝水。

後記

經驗和知識傳承或許能因為活動不斷進行,但人員接上斷層之後,注定就是衰弱不振源頭。許多社團都是社會人士主導進行,現在發現有許多學生社團,已經默默將經驗和知識傳承數位化於網際網路上,供一些新生代和外國山友們快速瞭解登山文化,嘉義市登山協會是喜南地區登山社團領導主流之一,我想本會會員和核心幹部領導人員,該要有超人一等寬廣心胸更新心思,努力去完成做好這數位時代數位資訊。